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端午节前话“十五”

  夕阳滑下窗台的时候,天边就挂上了一轮圆月。

  老家方言说,“十五十六,你落我出”,描述的正是眼前的景象。西山落下太阳东方升起月亮,乾坤挪移,阴阳调和。所以,每个月的农历十五,我们从少年时代起,就怀揣了一分热切的期盼,指望那夜的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干干净净,朗朗乾坤中,挂一轮皓皓明月。

  先祖的智慧里,农时、习俗、物候、节庆与历法,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元宵是十五,端午是十五,月半是十五,中秋还是十五。及至“十五月圆”,从古至今成了一个亲情团聚的代名词。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首《十五的月亮》就借了月圆的美好,寄寓了深远的意义。一句“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完美地表达了亲情、爱情、思乡情和军民鱼水之情。

  正月十五过元宵,月夜里的小亭,还搁不下一张小桌,聚不了亲朋好友,饮一盏茶或是小酌一盅酒。因为,元宵的中天,月色尚欠了浓烈,过于浅淡,甚至有些凉薄。

  但在元宵节秀一场盛大的焰火晚会却是可以的。于高楼之上,临窗而立,隔着长江望向江南的岸线,焰火升腾的地方,闪耀出一片夺目的光芒,此时,你可以举起手中的杯子,对着高空的满月,祝福这个时代,祝福远方的亲人。

  端午之夜,是一个值得说道的“十五”。人们吃着粽子,喝着黄酒,也有人吟着屈赋,诵着古诗,还有人讲述着白天赛龙舟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挂艾蒿的来历。端午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的习俗是系列性的,很多体验都在月光下传承和沉淀。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源自于干支历法中的“午月午日”,主要是上古先民的龙图腾祭祀和夏季禳灾避疫活动。后来渐渐与纪念历史人物挂起钩来,有纪念屈原的,有纪念伍子胥的,也有纪念曹娥的。此外,它还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七月十五是“月半节”,也叫“中元节”,主要活动是祭祀。但老家一带的习俗,除了祭祖外,家家都要接出嫁的姑娘回娘家过节,有道是“年小月半大”。

  每年岳母早早就把电话打了过来,接我们回家过节。乡谚云:年是拜,月是接。前年的月半节,我们到家的时候,岳母已经做好了饭菜,倚门悬望好久了。

  月光从皂荚树的空隙洒下来,轻柔的晚风中,斑驳的光影摇曳成一道道奇幻的诗意。妻弟把晚餐的桌子摆在稻场上,一桌子的菜,多是岳母自己种的,一家人吃着喝着,聊着赞着。岳母看着满堂儿孙,脸上就溢出一种小幸福。

  月光如画,杯中荡漾着浓浓的亲情。一家人,围坐在自家门前,品着香喷喷的农家饭菜,聊着这几年乡村振兴,聊新打的鱼塘,新建的苗圃,新拓宽的公路,日子一天天滋润着哪。

  去年中秋节,我们应邀到妻弟公司做客。晚餐后,弟媳特地请我们去喝咖啡。咖啡座设在一节火车厢中,妻弟给它取了一个时尚潮流的名字:“火车咖啡”。

  我用小勺子轻轻搅动着杯中的咖啡,月色从窗口斜照进来。我的眼前,车厢外的仿真封火墙下,有一组晚清士子的雕塑,几个脑后拖着长辫子的人,正在火塘边布经论道,那是王永彬“围炉夜话”的节选,它在江南创意产业园已成了一个永恒的画面。

  只是不知火塘上嘟嘟冒气的炊壶里,是否已沏开一杯香茗,与我一起举杯邀明月?

  我端起手中的咖啡,对着夜空,对着满天的繁星,与晚清古人一起,举起杯子,发出诚挚的邀请,干!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自贸港|聚焦
   第A04版:儋州新闻|综合
   第A05版:端午节|特刊
   第A06版:中国/世界新闻|综合
   第A07版:文化儋州
   第A08版:专页
端午“蜜枣粽”的乡愁
诗与石哥
端午节前话“十五”
粽香里的母亲
七里村纪事 (国画) 程大利 作
妈妈的粽子味道
孤岛战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