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总被他那如惊雷撕裂沉默般的呐喊声震撼得心潮翻涌,同时也对他笔下的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和市井烟火萌生出一种爱屋及乌的好奇和向往,想着有朝一日能有机会走进先生故里,细细品味他的“精神原乡”,那该是一件多么快意的事情。
今年3月24日,正是江南草长莺飞时节,因为一篇小文在“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我有幸跟随123位文友走进绍兴采风,终于圆上了多年的夙愿。
绍兴的早春,阳光和煦,水雾迷蒙,柳枝轻拂。跟随导游的黄色小旗来到景区入口处那块黑白分明的青石浮雕墙时,驻足仰望“鲁迅故里”那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再细细端量先生那似曾相识的标志性形象,我的思绪仿佛融入了他深邃博大而又个性鲜明的精神世界当中。那如钢针般根根直竖向上的短发,瘦削如刀刻斧削的面颊,嶙峋凸起的颧骨,似乎跳动着两簇火焰的眼窝,以及横卧唇上浓黑的一字胡,让人分明感受到《自题小像》中“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触摸到《自嘲》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刚毅不屈的战斗姿态和铁骨柔情,听得见《狂人日记》中“从来如此便对么?”和“救救孩子”那振聋发聩的呐喊,体会到《故乡》中“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种“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的悖论。
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让鲁迅在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历史时期,在那个封建礼教吃人不吐骨头的年代,拒绝科举考试而东渡日本习医,之后又弃医从文,执笔为刀,用其如闪电划破夜空般的呐喊去唤醒迂腐、麻木和软弱的国民?与文友们拍过合照之后,我怀着一探究竟的心情踏入了鲁迅故居。
这是一座典型的绍兴台门式建筑,青瓦粉墙,砖木结构,由台门斗、大厅、侧厢及杂屋组成,屋里的陈设保留清末原貌。抬头仰望门斗上方的“翰林”匾额,低头俯视脚下的青石板地面,穿梭于鲁迅故居的房间、卧室、厨房、当铺、堂屋,处处给人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似乎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先生的人生底色和思想脉络。1881年诞生于这座深宅大院里的男孩不会知道,十三年后“翰林”匾额将蒙上科举舞弊案的阴翳——祖父周福清因科场贿赂被判“斩监候”,父亲周伯宜的秀才功名也随之被革去。当少年鲁迅攥着典当衣物换来的银元奔走于药铺时,父亲终究还是被故作高深的庸医耽误病情而去世。这段经历,让鲁迅目睹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饱受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他后来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来到鲁迅故里,自然要探寻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年足迹,触摸先生文字背后的土地温度,将课本中的场景一一具象化。
百草园其实就是当年周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三味书屋则是当年绍兴城内的一所著名私塾。在先生笔下,这是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片景。
从鲁迅故居后院穿过一条通道,就到了百草园。多年以后,先生以童年的视角回忆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里不仅有自然界各种奇趣无穷的植物和野鸟昆虫,还有长妈妈给他讲“美女蛇”的故事,有闰土父亲手把手传授他雪天捕鸟的诀窍,简直就是鲁迅童年时代妙趣横生的乐园。
三味书屋位于鲁迅故居的东面。“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屋。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学习四经五书等传统经典,接受儒家教育。这是一个与百草园完全不同的封闭世界,处处受着严厉规矩的束缚。寿镜吾先生的戒尺还挂在书屋的东北角,似乎依然可以听得见他对着偷偷溜去后院玩耍的孩子们大叫:“人都到哪里去了!”;鲁迅刻着“早”字的书桌已被游客的掌心摩挲得锃光发亮,似乎依然可以感受得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那种枯燥乏味的压抑生活。
鲁迅纪念馆位于景区中部,就在三味书屋附近。这是一个现代化展馆,里面有鲁迅的手稿、照片和互动景区,全面展示了鲁迅的生平、文学成就及思想。周家是书香门第,鲁迅少年时期广泛涉猎了大量非正统的书籍,如《山海经》《聊斋志异》等野史与笔记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尤其是熟读屈原、李贺等诗人的作品。如果说三味书屋儒家经典的训练赋予他深厚的文字功底,那么野史、小说的广泛涉猎则塑造了他对人性与社会的复杂认知,这种“正统”与“异端”的碰撞,成为他日后以文学解剖国民性的重要根基。同时,鲁迅的童年也深受绍兴乡土文化影响。他常随母亲回乡探亲,观看绍兴民间戏剧,听长妈妈讲民间故事,接触农民、佣工等底层群体,让他对民间智慧与苦难产生共情,使他的批判始终带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而非知识分子的居高临下。
完成了私塾学业之后,成年的鲁迅并没像祖辈和父辈那样重蹈科举之路,而是“走异路,逃异地”(《琐记》),选择进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矿路学堂)接受西方科学与思想。1902年公费留学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转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留学期间,鲁迅通过“幻灯片事件”目睹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人麻木的精神状态,认为“救国人必先救人心”,遂于1906年弃医从文,立志以文学唤醒国民。此后,从1918年起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系列文学作品,将个人的创伤转化为对旧文化的系统性批判,最终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启蒙的标志性人物。
景区西南侧的咸亨酒店,如今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文学地标,是人们追寻鲁迅文学记忆的必访之地。酒店门前,孔乙己屈身站立在柜台前,手拈茴香豆笑容可掬地迎接客人。当年那个曾经穷酸迂腐遭人取笑的读书人,如今俨然已经成为了网红,游客们摩肩接踵,一个个耐心地站在太阳底下排队等候,争着与其合影留念,以志到此一游。
绍兴城内,水网纵横,杨柳成排,两岸的居民以水做巷。我手捧一袋茴香豆,找一处荫凉的青石板凳坐下,静静地看着眼前穿梭往来的乌篷船,听着船工摇橹的欸乃声,鲁迅笔下众多的人物形象如走马灯似的,一个个浮现在脑海里。有以“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的阿Q,有以“窃书不能算偷”进行自我辩护的孔乙己,有在除夕祝福的喜庆氛围中孤独冻死街头的祥林嫂,有买人血馒头当药引的华老栓,有少年时机灵活泼中年后麻木沉默的闰土……尽管时间已经过去百年,但鲁迅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呐喊声依然跨越时空,在我的耳边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