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傅雷家书》,让我忆起了那些靠书信维持联络,维系感情的岁月!“书信”在生活里仿佛已经很遥远,可回忆起来却又是那么亲切,它似乎已经走远,可又好像从没走出记忆……
有多久没有写过信了呢?收到的最后一封信又是什么时候?我好像不能准确回答!我只知道,从有手机开始就没有再写过“书信”!时至今日,倘若提笔写信又能写给谁?时光穿越到从前,可以写给很多人: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笔友。
写信,曾经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心情郁闷时,给朋友写写信,写着写着心情舒畅了;孤独寂寞时,写写信,心灵好像有了寄托;无以言说的秘密,可以在书信中畅所欲言;一份喜悦,只在书信中分享给那个会祝福自己的人;一段心事,只倾诉给那个会给予自己安慰的人。书信,曾是最真挚,最温暖的情感交流!它带着跨越山河的浪漫奔向彼此,又带着千山万水的柔情温暖彼此!
记得学生时代,有一本精致的通讯录,上面工整地记录着朋友们的通迅地址,直到毕业走出校门,走哪带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行李”,放在背包里感觉好像把所有的朋友都带在了身上。信纸,最初是很普通的那种,薄薄的,手感不怎么好,笔尖用点力就会破。而后,信纸慢慢变得精美,颜色鲜亮带着印花的、黑白水印带着朦胧感的、左上方印着美丽图案的、右下方印着温馨祝福语的、卡通图案的、镶着多彩花边的……种类繁多,绚丽多彩,像极了年轻时候的美丽年华!
写信的时候,比写作业还认真。字,会工工整整地写,生怕辜负了手里那张美轮美奂的信纸。开头问好,结尾祝福,一个字都不会少写,写完之后,拿起来欣赏一番,确认是完美了,才小心又小心的轻轻折好放进信封。有时还会夹一张捡来的红枫叶,偶尔也会放一张精挑细选买来的明信片,或是放上一张自认为好看的照片,总之,能在信封里装下的祝福都会用上。信封上的收信地址,会根据字数多少,居中写标准,尽量写得整体美观。然后,挑个时间去附近的邮政所,买上一张漂亮的邮票,贴稳、贴正后,再仔细地检查一番,才慢慢地投进绿色邮筒里。整个过程用心至极,无须怀疑的透着真诚,带着美好,就差没把一颗“真心”贴上信封,绝对一脸的庄严、神圣!当年,写信是真用了心,也真用了情!或许,也是特别的年纪在特定的时代做了件特真诚的事情,放到现在,照着重新做一遍,估计已经做不出当年的感觉,有些东西,注定只属于那个适合它的时期!
等信的过程,也是真心实意的,从投进邮箱的那一刻开始,就在心里计算着路程,大概多少天朋友能收到!收到了,及时回信,又多少天可以到我手上!起初是平静地等,欣喜地盼;过了几天会焦急地等,焦虑地盼!信件公布栏,一有信件发放,会踏着急切的步伐,带着期待的心情,用热烈而渴望的眼神快速地找寻自己的名字!有,一颗心放了下来;没有,开始惴惴不安,各种猜想,是没收到?还是,没时间回,忘了回,或是不想回?心情极度的不平静,牵肠挂肚,如犯了相思病!书信,在那个年代,好像有一种魔力,能把一颗心吸住悬在半空中,却又不知是谁操控着魔法!书信,可能跟着邮车、邮差在跋山涉水,而我们盼信的心情也像是跟着书信在翻山越岭,在一波又一波的起伏中等待着书信的到来!
在通讯还不发达的时期,书信织起了一张又一张思念的网!一封书信,牵着万家灯火的离愁,父母在孤灯下盼着游子的书信,游子在他乡等着父母的回音;情人的两处闲愁,心系着一封在路上行走的书信;书信,跨越山水连接着朋友之间的情谊……总记得离家时,父母的千叮万嘱,到了,要给家里写封信;也记得家书里,父母写在字里行间的关心,字字句句都溢着温暖,捧在手心,当真是杜甫笔下的“家书抵万金……”。曾经感动于书信,开始了一段恋情,结局是最后也成就了一段姻缘!我与我的那些朋友更是有着十几年的书信往来,我们在书信里,随心所欲地聊所有的话题。聊忧愁、聊烦恼、聊过去、聊未来、聊工作、聊青春里的秘密……那些时光里,书信是生活里的一道光,给了我温暖、给了我力量、给了我面对困难的勇气……
至今,我都保存着曾经收到的所有书信,发了黄,泛着旧,但从未想过要丢弃!我每年都会抽时间,整理抽屉,清一清信封上的灰尘,看一看上面的字迹,然后再整整齐齐地放回抽屉里!翻一遍抽屉,犹如翻了一遍我的青春。
我时常想,假如现在通信还不发达,假如还没有手机,我与我的那些朋友们还会不会如从前那般,热情地给彼此写信?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我们也不曾停步……从蓝屏手机到智能手机;从QQ到微信;从写信到打电话、打视频,虽然我们依然有联系,但相比从前的“书信”,总觉得少了些温情!通讯的发达,缩短了彼此联络的距离,可好像也缩短了彼此的思念,“书信”那种山高水长的思念迷失在了逝去的时光里!我们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得到,也在失去……得到的是幸运,幸运于生活在了这样一个时代,但失去的也是一种遗憾!当然,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有点遗憾可能也是一种完美!
很多人喜欢木心先生的《从前慢》,我也喜欢!我所在的小城有一间“从前慢音乐餐厅”,从开业至今,生意一直好过周边的餐厅,许是寓意好,所以生意好,店主用了心,食客动了心……我又想,如果真的可以回到“从前慢”,会有多少人愿意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