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儋州粽子“出圈”记:

非遗老味道玩出新花样

  端午未至,儋州的粽已飘香全国。从传统的猪肉咸蛋黄粽到创新的鸡屎藤粽、斑斓粽,儋州粽子正以 “老味道 + 新花样” 组合打开市场,不仅让非遗美食焕发新生,更通过全产业链发展,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 “黄金产业”。

  草本入粽

  传统食材遇见创新味觉

  “第一口就能尝到草本植物的清香,刚好中和猪肉和咸蛋的油腻,味道很独特。” 沐晨家食品有限公司经理羊丽妍指着展台上的鸡屎藤粽介绍道,“这是我们主打的创新款,将鸡屎藤叶子晒半干磨成粉掺进糯米,搭配猪肉和咸鸭蛋,包成鸡屎藤粽,现在已成了店里的招牌。”

  这种看似 “猎奇” 的搭配,实则暗藏巧思。鸡屎藤作为本地草本植物,本身具有食疗价值,磨粉入粽既保留了儋州粽的咸香基底,又增添了清新口感。像这样的新品,今年在儋州各粽子企业层出不穷,斑斓粽带着热带植物的芬芳突围,黑米粽、红豆粽以粗粮口感打开市场。

  新品爆单

  传统与创新的“半壁江山”

  端午临近,儋州景隆食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片繁忙。负责人周冬梅看着订单系统感慨:“今年新品太火了!红豆、鸡屎藤、斑斓、黑米…… 现在组合装占了一半销量,还没到高峰期订单就有十几万单了。”

  在儋州,传统粽与新品粽如今已形成 “各占半壁” 的市场格局。周冬梅表示,往年端午前两周才进入订单高峰,今年提前一个月就出现 “爆单”,其中新品粽凭借差异化口感成为年轻消费者的首选。这种变化体现在销量上,2024年儋州粽子产值达1.5亿元,远销北京、上海等16个省市,年销量超1000万个。

  全链赋能

  从“一粒米”到“一个产业”

  儋州粽子的走红,背后是一条逐渐成型的全产业链。火山岩地区的糯米、跑海鸭蛋、农家猪肉等本地食材,通过“原材料种植—加工—销售”的闭环实现价值提升。

  “政府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我们现在正推动‘企业+农户+合作社’模式,提高粽子品牌产业竞争力。” 儋州市粽子行业协会会长简国平表示,计划建设粽子产业园,整合100余家生产企业,目标年产值突破5亿元。更长远的规划是将包粽技艺纳入职业培训,让产业链不仅停留在 “卖粽子”,更延伸至文化体验、研学旅游等领域。

  如今的儋州粽子,早已超越传统美食的范畴。它既是列入非遗名录的文化符号,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更是带动乡村振兴的实体产业。当鸡屎藤的草本清香混着柊叶的天然气息飘向全国,当火山岩糯米和跑海鸭蛋通过冷链走进一线城市商超,这条从儋州乡间延伸出的产业链,正用“老手艺+新思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儋州融媒全媒体记者韦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儋州粽子“出圈”记:~~~
端午邂逅“六一”:~~~
~~~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自贸港|聚焦
   第A04版:儋州新闻|综合
   第A05版:端午节|特刊
   第A06版:中国/世界新闻|综合
   第A07版:文化儋州
   第A08版:专页
非遗老味道玩出新花样
儋州文旅活动 接粽而至
儋州粽香飘万里 非遗匠人守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