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诗词里话丰年

  秋天,瓜果满园,稻米飘香,让我们走进古诗词,共同品读丰收的喜悦。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秋天,走进稻田,你会自然想起辛弃疾《西江月》里这句千古传诵的诗句。扑面而来的稻花香,会让你不由得想到稻云黄的丰收场景。你的耳畔也会响起群蛙齐鸣,争说丰年之声。小时,在农村,每逢水稻收割登场时,人割车运,一派繁忙,到处呈现出 “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声 ”的场景。田里,割稻的妇女,欢声笑语;土路上,运稻的男人,你追我赶,你唱我和。收割后的稻田里,“东西拾穗走儿童”。打谷场上,老人们戴着斗篷,牵着套着石磙的老牛,和着石磙吱吱呀呀的声音,哼着牛号子,慢悠悠地一圈又一圈转着。此时乡村,到处可见金黄的稻谷,火红的高粱,玉白的花生,从空中看,就是一幅五彩缤纷、散发着芬芳泥土气息的水粉画。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百忧集行》描写了自己年少的时候无忧无虑,秋天梨枣成熟的时候,频频上树摘取,瓜果丰收之景犹在眼前,丰收之乐情溢于言表。秋天里,梨儿、枣儿、石榴、葡萄、柿子,如赶集似的争先恐后亮相于乡村庄前屋后,看到这些,我就想起那年高一假期,代二哥看管队里梨园。队里十几亩梨园,长着秋白梨、汤山梨、青皮梨,到了成熟下梨那天,队里男女老少,全部来摘梨。老人的站在树下摘,中年人站在梯子上摘,年轻的爬在树上摘,姑娘们忙着装袋,老奶奶忙着绞口,地下排着成片的蒲包袋。梨园里说笑声、戏谑声、报秤声,如同一曲欢乐的交响曲。除了队里梨园,走进每户农家,都可见 “垂垂山果挂青黄”,菜园里,红的西红柿、青的辣椒、紫的茄子,院内的棚子上爬满了丝瓜藤、葫芦瓜藤,开着黄花、白花,下面吊挂着细长的丝、短筒形的瓠子,似一幅有色有香的水墨画。

  “明朝逢社日,邻曲乐丰年。酒满银杯绿,相呼一笑中。”陆游的《秋社》传递出了千百年前秋社的万民狂欢。“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张籍《杂歌谣辞·吴楚歌(一曰燕美人歌)》记述的也是古人庆丰收的情景。秋社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丰收节。明朝还在京城设立了社稷坛,明清两朝的皇帝不管国事有多么的繁忙,都会在秋社日的早晨亲自来到社稷坛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那时,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沉浸在丰收的欢乐之中。

  古代的秋社如今演变成中国农民丰收节。2018年起,国家将每年的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既是对古代丰收节的致敬与传承,也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知晓自然更替,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

  “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丰年。”农民们盼望的就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愿农民们每一份辛苦耕耘,都能够不负时光,如愿以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自贸港|聚焦
   第A04版:儋州/洋浦新闻
   第A05版:儋州新闻|综合
   第A06版:中国/世界新闻|综合
   第A07版:文化儋州
   第A08版:专页
与东坡结缘
处暑至,秋意浓
家乡那条扶贫路
《木板桥》 (水彩画) 林先动 作
重拾旧书香
七月的雨
古诗词里话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