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为处暑。“处暑”一词,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国语》中就出现了。后来,在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中,已将“处暑”列入二十四节气之中,可见其由来已久。
在二十四节气中,“处暑”这个名字也较为特别。因其以“暑”名之,所以有的人往往会将其误认为是夏天的节气。岂不知,此时的时令已经入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解释的:“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也就是说,炎热暑气至此将退隐。
因而,处暑并不同于前述的“小暑”“大暑”等节气一样表示气温的强度,而是指暑气的终结,表示一种状态。
处暑前后,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而我国中部、东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22摄氏度以上。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逐渐增多,气温下降明显。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
每当雨过之后,人们就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昼夜温差加大。对此,民间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
不过,在这一时节,我国的华南地区由于受夏季风的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摄氏度、华南东部高于35摄氏度的天气出现。特别是在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能感到“秋老虎”的余威。故而,民间才会有“处暑处暑,热死老鼠”的谚语。
处暑时节,由于夜长昼短,农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贮存,庄稼成熟很快。故而,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
在此期间,黄淮地区及江南沿江地区早中稻正成熟收获,这时的连阴雨是主要不利天气。而对于正处于幼穗分化阶段的单季晚稻来说,充沛的雨水又显得十分重要,遇有干旱要及时浇灌,否则会导致穗小、空壳率高。
华北的春玉米、春高粱已陆续可收;甘薯薯块正快速膨大;棉花吐絮日渐丰盛;苹果、梨子等果木,也正值最后的膨大定型期。因而,此时是决定秋庄稼收成的关键期,自然对水分需求量也相对偏多。正如谚语所云:“处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千浇万浇,不如处暑一浇”等。在充足水分供应的基础上,再为庄稼提供大量的肥料,也是增产增收的关键。因此,此时适时施肥以及田间管理,均不可放松乃至错过。
而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前后,秋高气爽,河塘里的菱角已经成熟,正是采菱角的好时节。菱角,又称“腰菱”“菱实”“水栗”等,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
我国南北各地的水泽之间,多有生长。其藤遍生绿叶,浮在水面之上,呈菱形,且很光滑。五六月间,开或白或黄的小花,在夜里开放,白天闭合。其果实垂生于密叶之下的茎上,必须全株拿起来倒翻,才可以看得见。秋后成熟,果实变硬,野生菱角如不采摘则渐渐从茎上脱落沉于水底,到来年发芽。
菱角的颜色,或青或红或紫,各不相同,其形状有两角、三角、四角以及无角的。菱,大致可分为家菱和野菱。种在坡塘中的,为家菱,叶子果实都大;自然生长于湖中的,是野菱,叶子和果实都小,角尖直,刺人。嫩的果实,能用手指拨开皮,雪白的果肉甜滋滋的;成熟的,皮则硬,用嘴巴咬,带着麻涩味,多蒸煮后剥壳食用,亦可熬粥食。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菱角能补脾胃,强股膝,健力益气。”
每当到了菱角成熟的时节,在被菱叶层层覆盖的水塘边或湖畔上,总能见到成群结队的采菱人。采菱的主力军,多为勤劳朴实的农家妇女。她们抬着菱桶。一个个或圆或椭圆的大木桶,轻轻地放进水里。然后,她们推着菱桶,晃晃悠悠地穿行在菱丛中采菱角。菱桶将碧绿的菱叶划开了一道道清凉的水线,浪花翻卷。村妇们总是轻巧地提起菱株,轻轻地摘下菱角。菱桶划过,菱叶则自然合拢。
那些性情活泼的村妇或姑娘,在采菱的时候,会互相说一些玩笑话,或者放开歌喉,哼唱一些甜美的民歌。笑语盈盈,荡漾水中,为处暑时节的乡村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处暑时节,我国民间的一些地区有吃鸭的习俗。据说,处暑吃鸭肉可以防秋燥,保一秋不生病。
旧时,在处暑这天,老南京家家户户都要宰一只鸭子炖汤,全家老少食用,以防秋燥伤身。
老北京人,在处暑这天则要吃“百合鸭”。所谓“百合鸭”,就是选用当季的百合、陈皮、蜂蜜、菊花等养肺生津的食材来调制老鸭,营养价值丰富。至今,北京还保留着这一传统。
处暑时节,正是渔业生产的旺季。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着开捕祭海的习俗。每到这个节气,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不仅有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欢送蓄势待发的渔民出海捕鱼,还开展各种文化、旅游和经贸活动,吸引着无数游客、商客前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