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风流长端午节

  记忆深处,艾叶准时爬上门楣、粽香走漏的风声改变着村民通感世界的这个节日,在乡间被称作“端午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节俗是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这是对后世的提醒。过端午,怀屈原,时光流逝,变迁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人们心中的寄托,是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

  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累积和传承,赛龙舟、包粽子、插艾叶、挂菖蒲、佩香包、喝雄黄酒等习俗流传至今,融入华夏儿女的历史记忆,嵌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民俗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代代相传,浸润心灵,融入我们的民族性格。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丝,遗风也。”人们用糯米裹成粽子,投到水中保护屈原。到了唐宋,粽子已成天下名吃,唐代诗人姚合有诗“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南宋诗人陆游写道“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端午吃粽的风俗早已传遍大江南北。清朝谢墉如此细致地描写粽子:“玉粒量米水次淘,裹将箬叶芋丝韬。炊余胀满崚嶒角,剥出凝成细纤膏。”

  “五月端阳节,家家粽子香。”端午包粽子,是为了祭奠一个伟大的灵魂、弘扬一种民族的风骨,粽子更多是寄托一种哀思。粽子千百年来盛行不衰,蕴含着人们细腻绵长的回忆,也显示出“舌尖上的中国”特质:一个小小的粽子竟可以做出万千种滋味,老少咸宜。粽子种类繁多,有红枣粽、板栗粽、莲蓉粽、蜜饯粽、豆沙粽、蛋黄粽、鲜肉粽等。如今,足不出户就可以挑选喜欢的粽子并快递到家,粽子表情包送去节日的问候,虚拟游戏体验裹粽的快乐,千年习俗和着时代节拍,传承无处不在,粽香如影随形。

  五月也有毒月、恶月之称,为阴阳交接之际,毒虫易出没,使瘟疫流行。《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古人有“七年之疾,求三年之艾”之说,认为“五月五日,采曝干,陈久者良”。《本草纲目》中说:艾,性温,无毒,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唐代诗人殷尧藩的《端午日》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祛寒湿的功效,菖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狭长的叶片蕴含芳香,能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据说端午采来的中草药既可燃烟灸病,也可悬户禳毒;既可香汤沐浴,也可酿酒小酌;既可内服,也可外用。人们采集艾叶、菖蒲插于门楣、悬于堂中、挂在室内,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而今,中药香囊很流行,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叫卖香包的商贩,微风袭来,淡淡的香气随风飘荡,整条街巷都沐浴在药草的芬芳之中。

  “五月五,庆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点雄黄。”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使节日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端午节是对屈原这位伟大先贤的纪念,歌颂其高尚品格,也是后人对民族精神、人生价值的思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寄托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凝结着一心报国的赤胆忠心。爱国心、报国志在人们的血液中流淌,家国情怀源远流长。

  艾草雄黄祛浊气,龙舟香粽慰忠魂。无论岁月如何更替,不变的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粽子飘香,龙舟飞渡,艾草芬芳,这是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也是民族力量的凝聚升华。数千年前,人们投入江中的粽子,不正蕴含着我们执鞭随蹬的强烈愿望,读《天问》、诵《九歌》、叹《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继往开来,继续上下而求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自贸港|聚焦
   第A04版:儋州新闻|综合
   第A05版:旅游儋州
   第A06版:中国/世界新闻|综合
   第A07版:文化儋州
   第A08版:专页
溢满母爱的粽香
古风流长端午节
诗苑撷芳
《屹 立》 (油画) 王昌楷 作
邻家粽子分外香
白马井·伏波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