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封封朴实无华的家书汇集在一起,便堆积成了久违的思念,《傅雷家书》如此深情的表达,历众吟诵,历久弥新。在逝去的岁月里,有那么一些深刻铭记又稍纵即逝的生活瞬间。惜情因叹华光短,方以家书记流年。
我很少写家书,只因一直与家人在一起,且还有现代通讯的便捷,“家书抵万金”的感受少有体会。前年,新冠疫情暴发,我一人封闭在乡下老家,在城里上班的父亲曾用微信发过来一封写给我的信,鼓励我学习逆行的“抗疫英雄”舍生取义、坚持学习进步、知恩感恩的精神。我在微信上回过一封信,父亲说有些欣慰。后来,疫情平息,我与父亲在广播电台做嘉宾,再次诵读这两封信时,心潮起伏,忍不住泪流满面,主持人也颇为感动。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一封家书的力量与温暖。
阅读《傅雷家书》,我能在一字一句间感到欣慰。面对消逝的时间,面对无尽的未来,我就像书中的孩子,在青春即将绽放的年纪生出那么多感动。透过薄薄的书页,真切地感受到傅雷父子之间那种似乎可以触摸的深情。傅雷总是在一封封书信中提出儿子的问题与自己的建议。一位哲学家说过:“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只能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最理想的境界便是共同拥有一个圣地。”父子情深,何家不是?这是亲情,却不是永恒。
我想傅雷应该很清楚,站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角度,传统的父子关系是否可以进行新的开拓?与其黯然神伤,不如直截了当,为子女、为世界留下一些思考与建议。他曾在信中说:“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幸福是什么?不过是时间尽头、关山万里之外有人伫立等候。离开那个时代背景,也许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和感受傅雷父子的这种感情,但那种飞越千山万水、不惧崇山峻岭阻隔的血浓于水的温暖与牵挂,以平常琐事为基础却又在超越凡俗的表达中流露出来,穿越时空,代代传承,让我们动容。傅雷相信,“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最爱的人就在对面”,这是多么智慧和暖心的点拨,多少人对这难得的缘分熟视无睹?多少人对这万分珍贵的情感不加珍惜?傅雷,把这种平凡与琐碎的生活升华成境界与艺术。即使天各一方,抑或重复日常,每当想起这些朋友与亲人,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草木深情,山河可期,心窗烛影,灯火温馨。
也许每个人都在平凡的生活中追逐幸福,总有一些悦耳的音符被心灵捕捉,总有一些散落的情感,在遍历枯槁后复活。反观生活,我们也许做不到那么平心静气地接受与面对,面对那些苦涩的时光与记忆,一定要保持温暖的期待与守望,心中勾勒的风景一定会到来。穿行在岁月与生活的匆忙与负重里,不妨带着爱、带着豁达去感受,去体会,不妨在平淡的岁月里写一封家书。不一定要辞藻华丽,不一定要严肃刻板,总能收获多年以后用来怀旧的保鲜时光。
我们真的需要选取那么几个日子,拾起那些细碎的时光与梦。我们总是憧憬那些未得到的,却忽略和遗忘了所拥有的。拿起笔,写一封家书,说说人生理想,说说柴米油盐,走过悠长岁月,走过黯淡无光,一直走到柳暗花明与地老天荒,把那些绵长的情意化为云淡风轻,好好爱生活、爱他们,就像爱自己一样。
“黎明才迎来惺忪的曙光,捂着剥开内心的冲动,寻找昨夜里的歌声”,愿每一封家书,都能在时光里沉淀,在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日子里永远神采飞扬。我愿在某一天,站在记忆的废墟处,任微风指路,重新走进当初的靓丽繁华。愿人间的每一份爱、每一个付出爱的人,都被人间牵挂,都能岁月不负。
总有一本书,会让你流出久违的泪水;总有一本书,会让沉寂的世界心花怒放——我找到了,《傅雷家书》即是。而我,也将用这些有形或无形的文字,写下我的家书,献给岁月与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