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米烂”里的儋州记忆

■ 吕俊杰

  在海南儋州,“米烂”早已成为人们早餐桌上的主角。“米烂”这个名字听起来颇为奇特,但其来历颇有考究。有人说,因米烂的制作需将大米磨成米浆,故而得名“米烂”;也有人称,在儋州,米线被叫作“米缆”,但由于古人误读误写,久而久之便传成了“米烂”。无论哪般来历,儋州山歌里那句:“长坡米烂洛基粽”早已把它捧成了舌尖上的翘楚,唱了百年仍余韵悠长。

  记得那年去儋州友人家里,恰巧友人家是经营米烂小吃的,为此我有幸看见友人家制作米烂的过程。友人说,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为了维持生计,父母每天凌晨三四点便要起床做米烂,完成后接着出摊售卖。完全是采用纯手工,坚持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希望做出能吸引回头客的优质米烂。他们诚挚且辛勤的付出最终有了回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甚至外来游客都慕名前来店里吃米烂。友人说从小到大父母都是做这米烂生意,教会了他做任何事都不能为了眼前利益去投机取巧,凡事都要对得起良心,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去做,总会万事尽头,终将如意。

  在当地,制作米烂主要以大米为原料。据说正宗的米烂必须选用儋州长坡五月的新米。不过,米烂的制作方法也十分讲究,整套工序也极为严格。要做出上等的米烂,必须从用水浸米开始,每个环节都需格外留意。例如,浸米时间的长短要根据不同气温来确定,放多少米、加多少水,才能使磨出的米浆不稀不稠等,每个环节都要处理得恰到好处。只有把握好每处细节,才能保证做出的米烂条条分明、细嫩柔韧,拥有那份独特口感。虽名为“米烂”,即便煮的时间再长,米烂中的米线一点都不易烂,依旧保持原有的形状和味道。这背后,与采用本地大米以及新鲜的食材有关,更离不开儋州人民勤劳与智慧的支撑。为此,儋州米烂的制作技艺还被列入了儋州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

  当地人吃米烂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将蒸煮好雪白的米烂直接放入碗中,加入肉丝、小虾米、花生碎、豆角、香芹、蒜头油等配料,一碗色彩丰富、香气四溢的儋州米烂就大功告成了。用筷子将碗中的米线和配料搅拌均匀,送入口中,米线的口感瞬间在舌尖交织共舞。儋州米烂味道清淡爽口,不会掩盖米线本身的米香,当地人在吃米烂时还会加上本地特有的灵魂蘸料甜醋,那味道吃起来回忆感满满。如果再配上一碗香气扑鼻的例汤与米烂一同吃起来香而不腻,十分味美。在儋州,米烂除了常见的干拌做法,其实还可以煮或者炒,尽管吃法由食客自主选择,但米烂的粉质并不会因做法不同而改变,深受大家喜爱。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米烂或许已不足为奇。在儋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米烂的小店。但在儋州人心目中,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或许更多的是承载着儋州人的情感与儿时记忆,一碗看似普通的米烂,浓缩了多少人的岁月沉淀。据说很多儋州人小时候都是吃着母亲做的米烂长大的,那种味道,是家的味道,是亲情的味道,承载着父母亲多年的辛勤劳作,体现了儋州人浓浓的乡情,也传承着儋州人对家乡刻骨铭心的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自贸港|聚焦
   第A04版: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第A05版:儋州新闻|综合
   第A06版:中国/世界新闻|综合
   第A07版:文化儋州
   第A08版:专页
达叔
玉蕊花开七里香
诗苑撷芳
金海岸 (油画) 符健 作
“米烂”里的儋州记忆
孤岛战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