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犁铧上的岁月:献给农耕时代的脊梁

  桂北的晨雾还未散尽时,总有一声悠长的牛哞穿透湿润的空气。那声音里藏着岁月的沧桑,也裹着土地的温度。在现代化机械轰鸣的今天,这来自远古的呼唤已渐成绝响,却仍在记忆深处,叩击着每一个曾与土地亲近过的灵魂。水牛、黄牛,这些沉默的耕耘者,用四蹄丈量过千年的土地,将生命化作春泥,滋养出华夏文明最坚实的根基。

  穿鼻的印记:苦难与羁绊

  穿牛鼻的场景总带着近乎悲壮的仪式感。当锋利的竹签穿透鼻中隔,殷红的血珠滴落青石板,小牛犊第一次感受到与人类命运的深刻羁绊。那钻心的疼痛是成长的烙印,更是农耕文明对生命最原始的驯服。然而这看似残酷的瞬间,实则蕴含着人类与自然最朴素的和解 —— 牛鼻绳不是枷锁,而是连接两个物种的血脉,是对共同命运的庄严承诺。

  老辈人常说,牛是通人性的生灵。当牛鼻绳第一次被攥在农人手中,四目相对的刹那,人类读懂了牛眼中的委屈与顺从,牛也接纳了这份跨越物种的托付。从那刻起,牛便将自己的生命与土地、与人类紧紧捆绑。春日里,带着伤愈的鼻环,它们拖着沉重的犁铧走向田野,新翻的泥土混着鲜血的气息,在晨风中飘散,那是奉献的开端,也是羁绊的延续。

  阉牛的沉默:生命的献祭

  土法阉牛的场景总带着原始的暴力美学。成年公牛牯子被粗粝的麻绳捆住四肢,在挣扎中见证自己雄性尊严的消逝。铁锤狠砸下的精索不仅是生理的残缺,更是对繁衍本能的彻底阉割。这种近乎残忍的手段,却藏着农耕文明最深层的生存智慧 —— 去除野性的公牛,方能成为更高效的劳动工具。

  失去生殖能力的公牛,从此将全部生命力注入土地。它们不再追逐母牛的身影,而是将所有的气力化作拉动犁耙的每一分力量。烈日下,它们的脊梁被汗水浸透,肩胛处磨出厚厚的茧子,却始终迈着沉稳的步伐,在田垄间走出整齐的轨迹。这沉默的献祭,是对人类生存需求最彻底的成全,也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诠释。

  田间的诗篇:耕耘的史诗

  每一头耕牛都是行走的诗篇。它们踏过初春的泥泞,将板结的土地化作松软的绸缎;它们穿越盛夏的酷暑,在稻浪中勾勒出希望的轮廓;它们驮着金秋的喜悦,将沉甸甸的谷穗送回农家;它们顶着寒冬的霜雪,为来年的耕种默默蓄力。四季轮回,牛用四蹄书写着永不褪色的农耕史诗。

  牛的耕作方式看似笨拙,却蕴含着天地间最精妙的智慧。犁铧入土的角度、行走的节奏、发力的时机,都是经过千年驯化形成的默契。它们懂得何时该用全力,何时该放缓脚步,将人类的指令化作与土地的对话。在牛的牵引下,荒芜的土地变成良田,贫瘠的山岭长出庄稼,这是生命对生命的馈赠,是自然与人类共同谱写的壮丽乐章。

  菜市的挽歌:最后的奉献

  当老牛再也拉不动犁耙,它们的命运却走向了最悲壮的结局。曾经在田野上意气风发的生灵,最终被悬挂在菜市场的铁钩上,化作人们餐桌上的肉品。这个场景充满了矛盾与无奈 —— 人类感激牛一生的付出,却又无法逃避生存的现实需求。

  老牛的眼神里没有怨恨,只有释然。它们似乎早已明白,自己的生命从被穿鼻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为人类奉献到最后一刻。菜市场的铁钩,是它们生命的终点,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它们的血肉滋养了人类,灵魂却永远留在了曾经耕耘过的土地上,化作守护农田的精魂,继续守望这片它们深爱的土地。

  文明的脊梁:永恒的丰碑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牛扮演着远比我们想象中更重要的角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男耕女织的农耕时代,牛始终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它们不仅提供了劳动力,更塑造了农耕文明的精神内核 —— 勤劳、坚韧、奉献。

  牛的存在,让人类摆脱了对采集狩猎的依赖,走向定居与文明。它们教会我们耐心与坚持,教会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每一块丰收的稻田,每一座崛起的村庄,都凝结着牛的汗水与血泪。它们是文明的奠基者,是无声的英雄,用一生的付出,托起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厦。

  站在现代化的门槛回望,那些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牛群,依然在记忆的田野上耕耘。它们的身影与桂北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化作永恒的图腾。人类亏欠牛的,不仅是一声迟到的感谢,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感恩。愿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永远铭记这些沉默的奉献者,让它们的精神如同犁铧开垦过的土地,永远滋养着人类的心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自贸港|聚焦
   第A04版:儋洋一体立潮头 奋楫扬帆自贸港
   第A05版:儋州新闻|综合
   第A06版:中国新闻|综合
   第A07版:文化儋州
   第A08版:专页
清代高光师表符朗
犁铧上的岁月:献给农耕时代的脊梁
诗苑撷芳
村里新居 (油画) 李茂 作
孤岛战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