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代高光师表符朗

  北门江蜿蜒流淌,从儋州第一高峰纱帽岭奔向碧波万顷的新英湾。北门江水绿悠悠,哺育两岸万千儿女。江畔有个西岸村,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儒生符朗发奋攻书中己酉科第六名举人。

  符朗,字诗超,号东江。《民国儋县志》记载:“性情耿直,学问优深。”他用毕生精力诠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真谛。符朗卒于文昌书院,门生送柩归葬,撰祭文,感叹“文星之乍坠”。

  符朗不慕封爵仕禄,以培养人才为乐,鞠躬尽瘁,是名副其实的北门江畔高光师表。

  卖田修学宫

  学宫,也称儒学,俗称圣殿。据《万历儋州志》记载:学宫“宋庆历四年立在城东。绍兴二十一年,知州陈适迁徙于城东南。绍熙二年,知军叶元璘又徙于城之南。”儋州学宫经历代多次迁徙,最终定格于城南,即现今遗址。

  据《民国儋县志》记载,从宋庆历四年(1044)起,历代知州(军判)包括陈适、叶元璘、关桂发、任大忠、田章、陈敏、罗杰、钟英、陈衮、萧弘鲁、潘时宜、曾邦泰、杨焜、李仲极、韩祐等等都曾重修或重建儋州学宫。

  难能可贵的是明清举人曾开和符朗也发动民间捐资重修或重建学宫。

  符朗倡修学宫的事迹更是感人。《民国儋县志》记载:符朗“倡修学宫,徒步劝捐,款项不敷,变产弥补。”史书记载简略,但我们从中可窥见一位儒生为集资重修学宫,顶烈日,冒寒风,疲惫地奔走在乡村崎岖小路的身影。我们走访西岸村,符朗第八世孙符瀚水向我们讲述:“符朗公徒步到各地劝捐,款项不够,愿意变卖自己家三十多亩田地来弥补,支持圣殿建成。又自己出资修筑一条中和至东坡庙(东坡书院)的道路。”“款项不够,变卖自己家三十多亩田地来弥补”,这是对《民国儋县志》记叙的具体化。

  田地是农村人谋生的命脉,捐出田地就等于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符朗变卖自家三十多亩田地修建学宫,为纪念先师孔子,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举感人至深。

  教授知府子

  西岸村符氏宗祠旁,树立一块《碧海老夫子教思碑》石碑。

  此文为赐进士出身、刑部主政、四川主考,知琼州府事焦和生撰。焦和生(1756-——1819),字琴斋,辽宁盖平(今盖州市)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他是刘墉的得意门生。著有《连云书屋存稿》6卷行世,编入续修四库全书。《道光琼州府志》载,焦和生于嘉庆四年(1799)任琼州府事,署雷琼兵备道,守琼六载。《广东通志》载,焦和生以“勤政严明”著称。他重视文化教育,主持修缮琼州府学宫,推动地方科举教育。

  焦和生也是“坡粉”,“自号怀坡山人”。他入琼第二年便深入儋州视察,写下一批反映儋州风土人情的诗篇,如《载酒堂》《儋女歌》《悯农词》等。

  《碧海老夫子教思碑》是焦和生在儋州与儒生交流,应约撰写的。《碧海老夫子教思碑》中的碧海,即符朗之父,名登岸,字诞丰,号碧海,岁进士。焦和生在碑文中称赞碧海“厚重端方,清心寡欲,本分外毫末不加。少言语,好读书。居家孝友睦娴,与人和平谦慎。虽性严非僻,而度量浑涵,诸交游未曾闻其矜己长道人短者。无论良否,见先生皆敬而爱之。”

  有其父,必有其子。《民国儋县志》对符朗高度评价(见前文)。西岸村符氏宗祠内悬挂一副楹联:“朗公登榜,膺品秩,敷文教,翰墨蜚声传四海;先祖肇基,效贤人,尚学风,科名鼎盛永千秋。”上联写符朗登科,承受官品,敷扬文教,文章蜚声传播四方,极力赞扬符朗的文才和功业。下联讴歌先祖的美德和良好的家风。

  《碧海老夫子教思碑》未见志书,但它披露一条很有价值的信息:“辛丑岁(1801),聘公长君孝廉东江先生署中课儿。”意思是说,嘉庆六年,焦和生聘请碧海的长子符朗在府中给他的儿子授课。

  焦和生在琼州任职期间,携子友麟在身边,公事繁忙,无暇照顾。在符朗的教授下,焦友麟学业长进。举人符朗与知府之子碰撞,便产生耀眼的火花。据史料记载,焦友麟因其父对国家的特殊贡献,道光六年(1821)得以进入国子监深造,道光十三年(1833)中进士。据《焦和生与李符清书札》中提及:“麟儿已授中书。”清代的“中书”是中央文职官的称谓,主要分内阁中书和中书科中书两类。焦友麟属哪一类“中书”,已无从查考。据《林文忠公手札》载,林则徐曾称赞焦友麟为“实心任事之员”。无庸置疑,符朗教授焦友麟,为他日后中进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德入史书

  嘉庆十八年(1813),符朗离乡到文昌教书。

  符朗在文昌掌教三年,分文不取,开创琼州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义举。

  嘉庆二十一年(1816)7月26日,符朗因累过度,卒于文昌,享年52岁。

  符朗的逝世感动文昌的家长和门生。众门生动情地写下《祭符东江先生文》。此文载入《民国儋县志·艺文志下》。

  《祭符东江先生文》全文1065字,字字含情,追思与赞颂交织,既追忆符朗生平事迹,又赞颂其德行功德,更抒发门人痛失良师的悲怆与追慕之情。

  全文分三段,将符朗的德行、功业、文采凝为“寿世文章”,使先生“千载馨香”。

  第一段,写先生如落花般飘然离世,而先生的德行功德,门生岂敢不尽力记述。

  开篇以“铜鼓风凉”,“沙锅云暗”等自然意象铺陈凄冷氛围。“铜鼓”,即文昌铜鼓岭;“沙锅”,即儋州沙锅岭,也叫纱帽岭。二山皆为两地名山。“文星乍坠”,暗喻先生逝世。“此时此际,我夫子竞尔花飞”,以花落喻先生逝世,哀婉痛切。

  第二段,追述先生生平,彰其功业。

  祭文记述,符朗少年勤奋,“青衿蟾窟,棘围一入已成功”,是说先生年少时苦读诗书,科举场初试便一举成名。中年治学,“白首京华,铁砚屡穿而不厌。乃益闭户酉山,埋头甲帐。焦思积雪,赤足还似寒泉;蓬舍鸡鸣,青灯长陪孤榻。”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白发苍苍仍居京城,铁砚磨穿亦求学不倦。闭门深山,埋首典籍,寒夜赤足思索,孤灯长伴书卷。晚年教化,“入幕而量玉尺,多士甘心;登堂而度金针,终身苦志。”“玉尺”,比喻选拔人才诗文的标准。“金针”,喻高超的技艺或高明的方法。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入幕为宾时品评文章,学子心悦诚服;登堂授业时传道解惑,弟子终身铭记。

  祭文赞符朗,像欧阳修批阅典籍,“师古并能师今”,像边孝研读经书,“课徒兼以课业”,像张华“学博”,像魏收“经明”(经义通明),像王羲之教人,“半文不受无因”,像孙嵩仗义,“一得便思济困”,像李膺品德高洁,“每和雀角以倾交”,像孔偃谦逊 ,“欲举凤毛而深却。”

  第三段,哀悼先生逝去,悲痛陈述先生抱病授业,临终诲人不倦,深情寄托追思。

  门生将符朗比作程颐,“伊川道立,或航海而坐春风”;比作朱熹,“鹿洞名高,或逾山而沾化雨”。祭文记叙先生临终,“抱药以谈经”,“连调苜蓿难飧,艰辛仍讳;屡试参芩不效,呼号偏宽”(连食粗粝亦难下咽,艰辛却隐忍不言;屡试良药不见效验,病痛反宽慰他人)。先生一生“系恋文昌”,如今,匆匆离去,门生感叹:“颓我泰山,且向伊谁采药?坏我梁木,将从何处升堂?”又以“天丧马融”,“人亡康节”类比,深化悲痛。接着,以六句排比句讴歌符朗:“然吾师之好学乎,德业日昌;吾师之行义乎,闻望日长;吾师之功烈乎,令人想望;吾师之惠泽乎,被人汪洋;吾师之文采乎,万丈光芒;吾师之丽句乎,千载馨香。”最后,以“但惆怅松林(儋州松林岭),此后瓣香遥祝;倘兴怀紫贝(文昌古名),庶几灵爽式凭(愿英灵长佑此地苍生)”,深表哀思与期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自贸港|聚焦
   第A04版:儋洋一体立潮头 奋楫扬帆自贸港
   第A05版:儋州新闻|综合
   第A06版:中国新闻|综合
   第A07版:文化儋州
   第A08版:专页
清代高光师表符朗
犁铧上的岁月:献给农耕时代的脊梁
诗苑撷芳
村里新居 (油画) 李茂 作
孤岛战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