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至,一池一池的荷叶撑开墨绿的小伞,投下一片清凉。
清风拂过,荷叶翻滚,有如女子展开了她的裙袂,激发了诗人们的无限遐想。宋代张炎写荷叶:“碧圆自洁,向浅洲远渚,亭亭清绝。”水波之上,绿荷摇曳,婷婷袅袅,清丽绝尘,曼妙动人。清代张宝臣写荷叶:“竹枝风影更宜月,荷叶露香偏胜花。”清辉满地,清风舞竹影,此时,荷叶的清香,比荷花还要耐人寻味。
南宋杨万里在雨中赏荷,写下了《咏荷上雨》:“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雨点跌落到荷叶上,如断线的珍珠般分散开来,然后又慢慢地又聚拢在一起,聚起来像一窝透亮的水银,荷叶最终因不堪承重而倾覆,那一汪清波随之泻入池塘之中。寥寥数句,极尽雨荷灵动之美!
荷叶临水濯清波,迎风自舒卷,有一种傲人风骨,自古以来就深受画家们追捧。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晚年尤喜荷叶题材,他有一幅《折荷图》:两个孩童双手插兜,头顶荷叶,在湖边并肩而行。画作题词曰:“折得荷花浑忘却,空将荷叶盖头归。”画作营造出了一种充满生活情趣、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绝妙意境。倒扣荷叶以遮头,童趣盎然。
“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户外垂钓时,要采取必要的防晒措施,人们往往就地取材,把宽大的荷叶披在身上以遮荫防晒。“野老披荷叶,家童扫栗跗。”旧时,农人爱惜衣物,用荷叶作为防护外罩,套在衣物上,可以减轻劳作过程中造成的衣物破损。
在文人墨客眼中,以荷为衣却另有深意。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荷叶、荷花都是高洁之物,用荷叶作上衣,以荷花作裙子,意为不染凡俗,超脱尘世,后人就以荷衣来代指隐士或处士。“荷衣制了,待寻壑经丘,溯云孤啸”“荷衣紫绶,捧觞齐上春酒”“荷衣菊佩寻常事,分付两山容与”等诗句中,诗人们以荷衣来表明隐退之意或不随流俗的心志。
荷叶易得,便于清洁,耐蒸煮,自带天然草木清香,是一种理想的食品包装物。
在岭南,有一种久盛不衰的小吃“荷叶包饭”,就是用碧绿的荷叶包裹软糯饭团,经过蒸煮,饭团中渗入了荷叶的清香,别有一番风味。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东莞以香粳杂鱼肉诸味,包荷叶蒸之,表里香透,名曰荷包饭。”唐代柳宗元有诗云:“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少数民族在赶集时吃荷叶包饭。其实,早在1400年前,民间就出现了“荷叶包饭”。据《南北朝史话》记载,公元577年,梁朝始兴郡太守陈霸先奉命驻守京口,当时粮食不济,民众就以荷叶包裹着鸭肉的饭食送上前线劳军,支援军队取得了抗敌大捷。
“莲叶捧成杯”是一个与荷叶有关的历史典故。相传,北魏人郑悫嗜酒,在与同僚避暑宴饮之时,他突发妙想,将荷叶卷成筒状,用簪子捅开荷叶与叶柄的连接处,使之相通,以叶柄为吸管,做成饮酒器具,饮酒之时,荷香溢齿,有“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之妙,一时被传为酒中雅事。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也有相关记载:“取大莲叶置砚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上轮菌如象鼻,传噏之,名为碧筩杯。”碧筩杯即荷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