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AI气候大模型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可预测45天的天气

12月3日,人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绿区”的中国馆前拍照。 新华网 发

  近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一场有关气候变化应对技术的主题论坛上,一个中国研究团队介绍了他们基于人工智能技术(AI)研制的次季节气候大模型,可将预测周期延长至45天,提升了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测能力。

  此次在COP28“气候变化风险应对:技术创新与金融支持”论坛上亮相的“伏羲”次季节气候大模型,由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和复旦大学等机构联手研制。

  据了解,全球当前主流的人工智能气象预测模型主要集中于0到15天的天气预测。针对这个预测时间范围,此前该研究团队研制了“伏羲”中短期大模型。而次季节尺度的预测介于天气预测和季节预测之间,对某一地区未来几周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测,时间范围更长,因此迄今还是气候科学领域的“沙漠”。提升次季节预测能力,既是该学科领域迫切的发展需求,也是国际前沿的科学技术问题。

  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教授漆远在论坛上介绍说,全球气候风险严峻,需要找到更有效的技术创新路径来应对。此次发布的“伏羲”次季节气候大模型通过对强高温、强降温、强降水等主要天气过程的次季节预测,实现了传统技术手段无法达到的高精度,可以助力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他说,人工智能在气候变化风险管理领域有诸多可利用空间,不仅能够改变气候科学的基础研究范式,突破气候复杂系统模式预测的局限性,在更长时间范围内实现对气候风险的精准刻画,而且在产业经济领域中有诸多深化应用的方向,可降低绿色低碳转型中面临的多种风险。

  (据新华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AI气候大模型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首个绿色外卖国家标准明确:~~~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自贸港|聚焦
   第A05版:儋州新闻|综合
   第A06版:中国/世界新闻|综合
   第A07版:文化儋州
   第A08版:专页
《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
今年全国粮食产量13908亿斤
可预测45天的天气
《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 为何意义重大?
减少各种包装材料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