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儋州洋浦:政策“试验田”首单效应凸显

  ◀上接1版

  当时公司从境外通过空运进口了一批货值约20万港币的高端救援艇座椅,在位于洋浦的佐迪亚克仪龙工厂内完成了维修服务,而后再通过海口美兰机场空运出口至境外客户。

  “我们通过这次‘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业务,积累了怎么打通政策和通关全流程的实践经验,未来计划以保税维修业务模式,承接拓展集团公司在亚太地区所销售船艇的年度大修及维修任务,并全力争取在洋浦设立船艇亚太维修中心。”张晓芳说。

  “这有助于儋州洋浦以保税维修政策扩区落地为契机,积累监管和服务经验,培育丰富新兴业态,助力儋州洋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洋浦保税港区发展局制度创新组中级雇员李东映介绍,目前,拟开展电子产品、机电产品等更多品类保税维修的企业也在抓紧落地相关业务。

  当前,儋州洋浦的“首单”实践已呈现常态化趋势,这些先行先试的成果成功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向多元化、高端化迈进。基于整体产业布局的需要,儋州洋浦在石化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低空经济、健康食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显著集聚效应。

  释放红利

  为封关运作积累实践经验

  儋洋经济圈通过一系列突破性的“首”字实践,不仅强化了区域发展的核心优势,更深入验证了自贸港政策的可行性,为封关运作积累了系统且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今年5月,在海口海关所属洋浦海关监管下,京博(海南)新材料有限公司首票货值4.8万元的进口机电产品顺利通关放行。在这笔业务中,成功实现了简化机电产品进口许可管理与“零关税”自用生产设备两项政策叠加运用,即企业不再需要向有关部门申请进口许可证件,即可向海关进行报关。同时,免征进口环节相关税收,降低了企业的进口成本。

  通关便利化,是检验海南自贸港政策压力测试的核心标尺之一。而政策的扩区试点,则是先行先试的关键延伸。“洋浦海关持续深化政策扩区试点工作,全力推进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工作,通过循序渐进的改革路径,既保证政策落地的稳定性,又最大限度释放了制度创新的‘乘数效应’。”洋浦海关综合业务处工作人员符贞坤表示。

  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是海南自贸港最核心的税收政策之一,2021年7月8日首单在洋浦保税港区落地实施,后逐步扩大至海南岛内的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及13个重点园区。2024年,这一政策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到海南岛全岛,适用企业不再局限于海关高级认证企业,审核权限由国家部委下放海南省。今年2月,加工增值政策从“试验点”到“试验田”案例入选海南自由贸易港第十九批制度集成创新案例,已成为促进海南自贸港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

  可以看到,随着海南封关的脚步日益临近,洋浦保税港区这一“压力测试场”已硕果累累,越来越多自贸港政策在儋州洋浦实现从“首单”到“多单”、从“一家企业”到“一个行业”的转变。

  接下来,儋州洋浦将继续深化制度集成创新,拓展应用场景,培育新兴业态,为海南自贸港的封关运作及未来发展贡献行之有效的“儋洋模式”与“儋洋经验”。    

  (据海南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自贸港|聚焦
   第A04版: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第A05版:儋州新闻|综合
   第A06版:中国新闻|综合
   第A07版:健康儋州
   第A08版:专页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儋州:全力推进11个和美乡村引领村建设
洋浦中熬汤业顺利投产
全市自贸港先锋行动现场会召开
儋州洋浦:政策“试验田”首单效应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