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而自信的海南,再一次引来关注的目光。3月7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海南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向境内外媒体记者开放代表团审议过程,在媒体提问环节,冯飞、刘小明、倪强、李军、丁晖、何琼妹、蔡强、吕妍、林豪、陈凡、黄海文等代表回答了境内外记者的提问。
关键词 | 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民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下午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海南省将如何发挥比较优势,以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冯飞: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海南自由贸易港是要有强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支撑的。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海南重点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海南而言,就是要科学分析海南比较优势、比较劣势,找准定位、精准发展。二是科学把握规律。新质生产力有其自身特点,其产业发展规律也不尽相同,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发展,不仅是产业能力的形成,还要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构建,也意味着在体制机制上要因势利导、改革创新。根据这样的考虑,海南提出的目标是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
在这方面,海南有两大比较优势:一是自然环境的比较优势;二是政策和开放红利的比较优势。这里我重点介绍自然环境的比较优势,即“三度一色”。所谓“三度”,一是气候温度优势,海南阳光明媚,适合发展种业。种业是海南重点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之一,发展思路是围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新品种开发及产业化,实现种源、种业、种市一体发展。二是海洋深度优势。海南受权管辖的海域面积全国最大,而且全国绝大部分深海都在海南,有条件发展深海科技、深海产业。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已有1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聚集,重点发展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深海养殖产业,主要是从应用场景入手,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三是地理纬度优势。海南低纬度、四面环海,发射成本低、落区安全、运输便利。海南正全力推动商业航空发射场建设,目前一号工位已经竣工,通过发射工位基础能力的形成,来带产业、带创新,实现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联动发展。“一色”是绿色生态优势。海南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打造清洁能源岛,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制氢产业,推动绿氢的制储输运,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产业链,形成国际竞争力。此外,海南还在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数字经济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关键词 | 扩大制度型开放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请问海南自由贸易港在扩大制度型开放,对标国际经贸规则方面有哪些进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冯飞: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说。
第一,推动建立健全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有“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动”等一系列以开放为特征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这些都是制度型开放的内容。比如,海南实行全国最短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率先实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实行三张“零关税”清单,还累计发布16批140项制度集成创新案例,其中有11项被国务院向全国复制推广。当前,海南最重要的任务是把封关运作作为“一号工程”,确保如期实现封关后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更好衔接,与内地超大规模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第二,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海南加快落实RCEP规则,出台扩大货物贸易创新发展规模、推动双向投资、跨境产业链合作等20条落实举措;对标CPTPP、DEPA规则,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人员往来等方面先行先试;发布实施暂时出境修理、进境修理、进境货物有关税收政策,境外律师执业等10个领域开放实现首单突破。下一步将力争在绿色低碳、服务业开放、知识产权保护、跨境资金流动、执业资格互认、跨境数据流动这些领域取得更多进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第三,加强交流互鉴。我们与中国香港、阿联酋迪拜杰贝阿里自由区、韩国济州国际自由城共同发起全球自贸(区)港伙伴关系倡议,围绕制度开放进行互学互鉴、互联互通;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交汇点,构建“两个基地”“两个枢纽”“两个网络”,推动在制度型开放上取得更多真刀真枪的改革进展和真金白银的务实成果。
关键词 |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中央赋予海南“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中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海南目前做了哪些工作?未来还有什么计划?
冯飞:海南是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海南也时刻牢记,要精心呵护海南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保护好海南生态环境这个“国之大者”。现在所做工作有三个方面:
第一,确保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海南确定了“两个一流”的目标:一是生态环境质量全国一流,2023年海南的省控地表水优良比率95.9%,空气质量优良率99.5%,PM2.5浓度保持在12微克/立方米,这些主要指标都继续保持全国一流水平。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国一流,这方面还有差距,我们以推动中央环境督察问题整改为主要抓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显提升、上新台阶,建立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生态修复的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第二,滚动实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包括 “六个标志性工程”:一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中旗舰式生物种类是海南长臂猿,已经从2019年的4群30只,恢复到现在的6群37只;二是清洁能源岛和清洁能源汽车,清洁能源装机比达到78%,新能源汽车在新增汽车中占比50%以上;三是禁塑,颁布实施全国首部禁塑法规,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率达80.2%;四是装配式建筑,使用面积占新建建筑比重70%;五是“六水共治”,治污水、保供水、排涝水、防洪水、抓节水、优海水工作全面铺开;六是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有望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正式运行。
第三,推进经济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要越变越好,就要系统性转型,在源头做工作,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比如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完成全国首个GEP核算;万宁小海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完成首单蓝碳交易,去年消博会首次实现碳中和。海南正探索建立产品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国际蓝碳研究中心,推动碳排放交易中心的设立和发展,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交易。
我们始终不会忘记海南不仅是海南人民的海南,也是全国人民的海南,也是世界人民的海南,良好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海南也在积极争取创建“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向世界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成果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 | 营商环境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海南自由贸易港如何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来吸引外资?
刘小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启动以来,外贸和外资规模大幅度增长,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及海南持续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下一步,我们将咬定目标、开道超车,在别人下功夫的地方下更大功夫、在别人没有下功夫的地方下足功夫,优化“办成事”的机制、打造“好办事”的环境、形成“办好事”的生态,做好“优化服务、指标赶超、强基固本”三件事。
在优化服务方面,重点围绕效能政府建设,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国际投资“单一窗口”,建设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外国人才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固化实化深化“厅局长走流程”活动,推动一场场政务服务“微改革”。在指标赶超方面,实施营商环境重要量化指标赶超国内一流计划,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推动部分领域和区域的营商环境率先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在更多企业享惠自贸港政策上下功夫,前端强化政策匹配,中端强化政策解读,末端加强政策场景应用,确保企业“应享尽享”。在强基固本方面,深化制度集成创新,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抓好“诚信海南”“智慧海南”两个基础性工程,全面建立全省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数据池,通过大数据充分共享,实现“守信者走遍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监管更智能、治理更“聪明”,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让国内外朋友在海南自贸港投资安心、发展放心、生活舒心。
关键词 | 民生改善
新华社记者:过去一年,海南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哪些成效?
刘小明:我们始终牢记人民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扎实办好群众关注的身边具体事。在工作中,我们注意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那些符合海南省情、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二是坚持补短板、创亮点“两手抓”,在弥补欠账、抬高底盘、提档升级的同时,注重在人均预期寿命、安居房建设、基础教育等项目上走在全国前列;三是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让群众参与、体验、感知民生工作。今年,我们在省级层面实施了“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做到政府民生工作决策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民生工作千头万绪,我们主要用“五个聚焦”来实现“五个更”——聚焦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出台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若干措施,深化高质量就业专项行动,创造更多优质岗位,让群众“口袋”更为殷实;聚焦教育,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改善教育设施环境条件,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升教育服务品质,让更多孩子“就近上好学”;聚焦医疗卫生,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让百姓更有“医靠”;聚焦住房保障,着力构建完善以安居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为主体的海南自贸港特色住房保障体系,让人民更加“安居宜居乐居”;聚焦社会保障,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拥有更多“稳稳的幸福”。
关键词 | 封关运作
凤凰卫视记者:海南封关运作准备工作推进情况如何?
倪强:当前,海南自由贸易港已经进入成型起势的发展阶段。从政策制度落实看,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五自由便利和一安全有序流动”为主骨架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加快落地。从对外开放成效看,我们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出台扩大货物贸易规模、创新发展服务贸易等20多条重点举措,在数字贸易健康发展、商务人员临时入境等一些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全力打造“两个基地”“两个枢纽”“两个网络”,为境外企业共享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打造平台。从主要经济指标看,我们一手抓封关运作各项准备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快速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名列前茅。从统筹发展与安全看,我们针对各项自由贸易港政策实施可能存在的风险,通过智慧、信用建设,建立预案、健全机制,做到可知、可防、可控。
省委、省政府把封关运作作为“一号工程”,把2024年确定为封关运作的攻坚之年。我们将继续开足马力,全力推进封关运作“三张清单”工作。第一张是任务清单:统领封关需要完成的软件硬件任务,涉及口岸规划与建设、政策制度设计等40多项重点任务。第二张是项目清单:主要是硬件任务的项目化,包括口岸建设、海关查验等30多个建设项目。第三张是压力测试清单:有20多个事项,主要是对政策制度、封关设施、系统平台等做一个全覆盖的大样本的测试。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如期实现封关运作。
关键词 | 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法律支持
澎湃新闻记者:法治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稳定作用,请问海南在加强地方立法、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法律支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军:法治对自贸港建设意义特别重大。海南始终坚持法治先行,推动自贸港建设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近年来,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为自贸港建设“立大法”。海南省委、省人大常委会把争取国家制定这部法律作为重中之重,积极请示、汇报、沟通,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大力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立法,从起草到2021年6月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用了不到1年时间,使海南自贸港建设有了基础性法律支持。
二是紧紧围绕自贸港建设急需开展立法。一方面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立法,制定了有关市场主体放宽准入、自主经营、便利退出等方面的创新性规定。另一方面,积极推进风险防控立法工作,制定了免税购物失信惩戒若干规定等法规。
三是紧紧围绕营商环境加强立法。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社会信用条例、公平竞争条例、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法规。特别是制定了我国首部反消费欺诈的地方性规定——反消费欺诈规定。
四是紧紧围绕自贸港高质量发展开展立法。制定科技开放创新若干规定、游艇产业促进条例等。重视开展重点园区立法,制定海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洋浦经济开发区条例等法规。
关键词 | 城市管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海口将采取什么措施加强旅游旺季的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工作?
丁晖:我们将未雨绸缪、提前部署,在人流车流预测更前瞻、交通态势研判更精准、应急处置预案更完备、服务保障工作更暖心上发力,注重在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加快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持续优化预约进出港系统。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