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更替,华章日新。
航运线路持续加密,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四大主导产业领航,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从保税港区向更大范围更深领域延伸拓展,自贸港政策扩点增面;制度集成创新成效显著,充分释放自贸港政策红利……五月的儋州,一幅幅热火朝天、蓬勃兴起的喜人场面。
今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三周年,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儋州洋浦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锚定“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儋洋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全面书写“儋州因洋浦而更加开放,洋浦因儋州而更有深度”华章,奋力打造自贸港“港产城科”融合发展先行区示范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儋洋生动实践。
1
做好“港”的文章
3月10日24时,当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中控室电脑里的集装箱作业量数字最终定格在“8264”时,中控室里的值班人员纷纷击掌相庆。这是该公司单日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8000标箱,再创历史新高。
从2021年7月28日突破6000标箱,2022年5月20日突破7000标箱,到2023年3月10日突破8000标箱,三年来,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单日吞吐量一年一个台阶,不断取得新突破,见证了海南自贸港建设实现从“顺利开局”“蓬勃展开”“进展明显”,到“蓬勃兴起”的喜人进程。
同步建设发展。总投资2.9亿元的洋浦港封关项目自2022年11月底开始土建部分施工以来,目前项目进度已完成超过40%。预计今年6月底,已开工的所有单体建筑将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洋浦港封关项目投入使用后,不仅能够助力洋浦港口岸实现2025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0万标箱的目标,还将全面提高洋浦港口岸通关时效,降低物流成本,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也将标志着儋州洋浦全面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为全岛封关运作起到样板示范作用。
发展不断向前。今年洋浦交通运输和港航局继续用足用活、深挖自贸港运输自由便利化政策,吸引更多航运相关市场主体落户、外籍船舶登记,扩大航运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同时,也将更进一步推动航线布局工作走向纵深,有力提升航运辐射范围。
“今年计划开通2—3条内外贸航线。在集装箱码头扩建工程投产后,将积极争取开通西欧和美洲的国际干线,运输更加便利自由。”洋浦交通运输和港航局港航物流发展科科员周校彬介绍。
《环新英湾地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中明确了未来发展的目标:以打造集装箱中转运输,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产成品储运、交易服务为一体,并具有保税、加工、商贸、旅游等多种功能的绿色智慧现代化综合性港口为目标。到2035年,洋浦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达到3.6亿吨。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未来,儋州洋浦将继续对标世界先进自贸港的制度和政策,不断深化海南自贸港运输便利化,充分释放“中国洋浦港”制度红利,持续织密航线网络,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构建贸易、物流、航运等港航产业“生态圈层”,在创新中打造互惠合作、优势互补的港航产业新生态,奋力实现“港”的目标。
2
谋划“产”的布局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方面,要不断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增强产业竞争力。儋州洋浦始终以此为指引,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持续推动环新英湾地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全力扩大“产”的规模。
洋浦主打石化产业,一直以来单靠炼油一条路径发展,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洋浦石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延链补链强链的举措,事关海南工业高质量发展。
由此,儋州洋浦图谋改变,壮大石化产业布局,先后发展从炼油到芳烃、到烯烃,再到石化新材料,通过延链、补链,推动石化产业往下游走、往高端走、往低排放走,实现园区生产的上游产品就地消化的目标,推动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2月21日,随着乙烯蒸汽裂解装置投料开车成功,海南炼化100万吨乙烯项目打通全流程,正式建成投产,实现了海南乙烯工业“零”的突破。
4月5日18时15分,与海南炼化100万吨乙烯项目一墙之隔的海南巴陵年产17万吨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SBCs)项目成功打通工艺全流程,产出合格SBS产品,这也是海南炼化百万吨乙烯项目首个下游项目建成投产。
“经过17年不懈努力,儋州洋浦石化产业链实现了从能源型向石化新材料的全面转型,这个项目可以带动海南省SBC下游产业如沥青改性,还有医疗器械、软质玩具等,所以说我们的项目至少可以带动100亿下游产业。”海南巴陵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阳兴奋不已。
金发科技、东方雨虹、奥克化学、道恩集团、仪征化纤、京博石化、天佑沥青等国内知名石化企业项目的落地建设,洋浦的石化产业形成了炼油、芳烃、烯烃、石化新材料四大产业群,千亿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
不只是石化产业,代表着高端装备制造的海上风电产业在洋浦加快布局。申能电气风电新能源装备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江苏海力风电200套海上高端装备制造出口基地项目签约落地……
无独有偶,继去年12月27日,华能洋浦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一套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营阶段后,今年3月16日,经过168小时满负荷顺利试运行后,华能洋浦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二套机组也正式投产商业运营,标志着我省最大的清洁能源热电联产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港航物流、石化新材料、商贸服务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先进制造、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经济、高端健康食品加工6个超百亿级新型产业集群,1个科技创新与教育产业集群。三年时间,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完整,儋州正在打造“361”产业体系,逐步成为海南实体经济的重镇和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海南自贸港打牢实体经济支撑作出积极贡献。
3
下好“城”的这盘棋
儋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规划发展环新英湾自贸港新城时,配套滨海新区医院项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让辖区群众享受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滨海新区医院项目目前已进入装修阶段,整体建设进度完成了90%,预计今年6月完工。”滨海新区医院项目经理黄海波表示,项目目前的工期目标比合同规定的完工时间提前了4个月。
儋州市滨海新区医院项目是环新英湾地区的配套项目之一,项目计划投资约15亿元,占地面积153亩,计划建设成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成后将提供500张床位,为区域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城市的建设要充分满足市民的住房需求。环新英湾地区全力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多层次需求适应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
洋浦产城融合安居工程一期项目便是洋浦重要的民生工程,总投资达44.68亿元,建设内容包括高层住宅、商业楼、停车楼、社区中心等。项目目前已全面进入装饰装修施工阶段,建成后将有效解决洋浦2000余户居民的搬迁安置问题,圆百姓安居之梦。
城市离不开路网搭建,环新英湾自贸港新城东一直路、通海大道延长线等16条道路正在加快建设。而立足区域协调发展应运而生的环岛旅游公路也将成为滨海乡镇的主轴,进一步完善新城的交通网络建设,融会贯通城市内外,构建儋州洋浦“交通+旅游”新发展格局。目前,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环新英湾支线三都段已进场施工,预计2024年年底实现功能性通车。
在环新英湾地区的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是着重考量的一个方面。新英湾是北部湾伸入洋浦半岛构成的半封闭内湾,春江、徐浦河和北门江等三条较大河流注入其中,具有天然良好的生态环境。
儋州市委推进环新英湾港产城一体化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级规划师康盈说:“在先期测算中,环新英湾地区的绿地覆盖率约为70%,这个比例非常高,已经达到国际一流宜居城市的标准。”
近年来,儋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对环新英湾地区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峨蔓镇上下浦村千亩潟湖原先为虾塘,红树林也被砍伐殆尽。拆塘还湖,生态修复,经过多年努力,红树林已成长,鹭鸟回归觅食,招潮蟹出没滩涂,湿地生态环境正在重建恢复。
配套完善,生态良好,宜居宜游,环新英湾自贸港新城—— 一个有活力的绿色、宜居、创新和开放的城市正在加快布局和打造。
4
提升“科”的驱动力
2020年7月13日,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项目,洋浦科创园项目(一期)集中开工。洋浦科创园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高技术、智能化装备制造业为主,以国际贸易和现代服务业为辅的现代化综合园区,园区总投资15亿元。建成后,将有大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产业带动力强的高品质项目陆续落地,将会有力地推动洋浦乃至海南自贸港科技和创新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于城市发展的设计,儋州洋浦坚定走以教育优先的科技创新路径,以此带动城市功能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提升。此外,环新英湾地区还深化与粤港澳区域联动协同,加强环新英湾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在石化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方面的技术协作,积极吸引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知名高校、智库入驻,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公司总部在环新英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对接,带动当地总部经济发展。
在《环新英湾地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中,规划了一定量的留白用地,用于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科创园、国际产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及中试基地(新产品中间试验场所),还将探索建设国际(新加坡)产业合作园区。
三年成势,五年成形,十年成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三年来,儋州洋浦始终坚持“稳、进、谋、新、变”,当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以“港产城科”四箭齐发为径,做深做实“开放”和“深度”两篇文章,推动儋洋经济圈快速发展,奋力打造海南高质量发展第三极。
(儋州融媒全媒体记者韦斌)
本版图片由儋州融媒全媒体记者
黎有科 羊文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