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碧海是儋州洋浦最直观的生态名片,更藏着这片土地发展的深层答案。如今,“双碳”目标早已融入产业、建设每一环的发展血脉;生态文明也成为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必须守住的根本底色。当“儋洋蓝”邂逅“生态绿”,儋州洋浦如何交出一份绿色发展答卷?
碧海之上“追风”
打造全链绿色动能
在儋州市北部湾海域,大唐儋州12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一场址,成片的风机像挺拔的“蓝色卫士”,稳稳矗立在粼粼碧波间。近日,一场址已顺利通过工程竣工海洋环保验收,为后续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大唐(儋州)海洋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副主任赵传开说:“这是中国大唐集团首个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对于海南来说也是最大的。项目对海南省包括儋州洋浦,在绿色能源供给能力上,也是一个质的提升。”
儋州风能资源富集,截至目前,已实现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20万千瓦,陆上风电9.9万千瓦。在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已成功引进3家整机制造龙头企业及配套海缆等关键部件制造企业。围绕“上游发电—中游装备—下游应用”链条,儋州洋浦正积极构建“背倚内地、辐射东南亚、面向世界”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
儋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卓钧介绍,儋州洋浦一是将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把规划的场址继续建设完成;二是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风电码头的建设以及风电产业园配套道路建设;三是争取谋划风电的检验检测平台,为儋州洋浦风电产业提供专业服务。
港口“以电代油”
绿色燃料开辟低碳新途
作为海南自贸港的重要枢纽,洋浦港每天都有不少船只往来停靠,航运不仅是这里发展的“动脉”,也是践行绿色理念的关键领域。
在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一艘货轮已经接通岸电。船舶靠港“以电代油”使用岸电,已成为推动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举措。目前,洋浦港口岸已实现港口码头(除油气化工码头)岸电设施全覆盖,为自贸港封关运作和清洁能源岛建设注入澎湃电能。
洋浦海事局小铲滩海巡执法大队四级主办王冲表示,洋浦海事局督促相关港航企业加快码头岸电设备升级改造,同时对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的情况进行监管。此外,还督促和指导港口船舶、船员以及供电企业加强岸电使用管理,推进到港船舶岸电应用尽用。
除了靠岸后的清洁能源供应,在船舶航行中,新型清洁燃料的推广应用,也为船舶航行过程中的“去油化”提供了另一种创新解决方案。今年7月,国内首制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在洋浦完成200吨国产绿色甲醇的加注作业,开创了国内城市垃圾制绿色甲醇“产、销、用”全产业链贯通的先河,有力支撑海南绿色航运发展。
中石化中海船舶燃料供应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刘汉坤说:“我们希望借助海南生物资源优势与洋浦港国际枢纽港优势的叠加效应,构建绿色甲醇从制造、运输、存储到加注的全产业链,助力海南在绿色能源产业实现升级换代。”
“海南省被定义为清洁能源岛,在绿色发展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借助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优势,未来针对欧盟或其他发达国家提出的绿色零碳‘碳边境’关税及绿色追溯需求,海南省都将具备良好的应对条件,从而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实现更好的发展。”洋浦国际能源发展部副总经理李锐表示。
园区“降耗提效”
技改绘就循环发展图景
不仅是能源和港口,在洋浦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理念也在改变着传统工业的生产模式。产值提升的同时,能耗却在下降,这样的“绿色经济学”正在这里成为现实。
在海南逸盛石化有限公司,绿色细节随处可见:屋顶与周边闲置土地上,21兆瓦光伏板整齐铺开;生产车间里,装置技术升级,生产线精准分配能源,实时监控浪费,产品能耗全面降低,同时还将产生的余热输送给周边的企业使用。
而这样的绿色实践,正是儋州洋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得益于多年来儋州洋浦对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和绿色发展的大力推动与支持,洋浦工业园区先后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首批国家级绿色园区,还在全国703家化工园区中位列“最具潜力十强”榜首,获评石化产业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为海南清洁能源岛建设提供了坚实助力。
儋州市科工信局总工程师李奇介绍,在支持企业绿色发展方面,儋州洋浦主要采取两项举措:一是推动企业通过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认证;二是为企业节能技改提供补贴支持,且资金来源多元,既有市级技改补贴,又能申请国家层面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对企业绿色转型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在儋州洋浦的每一步探索,“儋洋蓝”与“生态绿”的邂逅,早已超越风景的交融——它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是自贸港建设中“向海图强”与“向绿而行”的生动呼应。未来,随着更多绿色实践落地,儋州洋浦必将让这份“蓝绿交织”的答卷更精彩,也为海南自贸港的可持续发展,写下更鲜活的注脚。
(据洋浦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