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儋州:打造舒适宜居“清凉城市”

  5月25日中午,正值酷暑时分,行走在洋浦产城融合安居工程之中,却不觉炎热。一道道连廊连接起楼宇,回到小区的居民纷纷收起防晒伞、脱下防晒衣,循着不间断的阴凉连廊“一路畅通”回到居住的单元楼。

  便捷互通的连廊是洋浦产城融合安居工程打造宜居环境、改善居民户外热舒适度的重要表现,这与我省推进“清凉城市”建设的理念不谋而合,是儋州洋浦将气候响应型规划设计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过程的体现。

  “打造‘清凉城市’,就是在高温高湿的城市中,通过规划、建筑、植被等多维度干预,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户外热舒适度。”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首席规划师林光明介绍,炎热气候影响着海南城市的宜居度,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打造“清凉城市”能够活化城市地面层空间,增加城市人气,激发消费活力。

  2020年,新加坡籍规划师林光明来到儋州洋浦,与新加坡相似的气候让他看到了儋州洋浦打造“清凉城市”的无限可能。“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非常注重打造城市‘怡人微气候’。”林光明说,新加坡主要聚焦城市中心区、社区综合服务空间、公园及开放空间等三大空间,通过强化城市蓝绿空间、建筑表面绿化、城市通风设计、构建遮阴网络四大策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室外热舒适度。

  在林光明及其团队的指导下,儋州将“清凉城市”理念植入到规划设计文件中,例如《环新英湾地区风貌管控导则》设置专门的“清凉城市”设计章节,其参与规划设计的项目也更加强调气候响应型规划设计理念。

  位于洋浦的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项目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两栋教学楼由一座桥相连。林光明介绍,这座连桥名为“中德之链”,一方面寓意着教育的桥梁、中德友谊的桥梁、文化交流的桥梁,另一方面也是借鉴新加坡建筑设计中常有的“风雨连廊”,让学生在校园中穿梭时更加舒适凉爽。

  教学楼之间是学校的礼仪广场,楼宇面向广场一侧设计了不同标高的退台,顶部采用外挑楼板设计,这让学生在广场上既有开阔的视野,又可享受建筑下的阴凉,提升户外运动时的舒适度和参与度。此外,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项目还保留废弃矿坑并改造为湖泊,以此增加校园里的蓝绿空间。

  “在户外热舒适度方面,海南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商业区建筑之间缺乏联系,没有形成物理意义上的‘商圈’,无论是日间人群聚集密度、商业停留时间、空间使用效率等都比较低。社区、学校、交通站点、旅游景区等也缺乏纳凉设施或纳凉点。”林光明说。

  5月20日,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海南“清凉城市”建设相关工作,指出要结合不同城市发展定位、不同城市场景、不同行业领域开展试点,打造清凉商业街区、清凉旅游业态,推动“凉资源”转化为“热经济”。要推进一批可感知的“清凉”民生实事,逐步构建“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清凉城市”生态空间,建设清凉连廊、绿荫步道、口袋公园、城市十字路口遮阳棚等。

  下一步,儋州将综合利用绿植、城市有盖空间、科学建筑形态和布局等手段打造“清凉城市”,让市民游客在炎热天气下也能够舒适地活动,以此增加人气、激发活力,带动经济发展。“未来我们还将尝试在儋州洋浦引入更多水系,通过增加蓝色空间提升舒适度。”林光明说。

  (据海南日报客户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舆论引导专题培训班举行~~~
~~~
填补国内行业技术空白~~~
两医院开展义诊活动~~~
压缩时间至1小时~~~
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
洋浦渔民:~~~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自贸港|聚集
   第A04版:儋洋一体立潮头 奋楫扬帆自贸港
   第A05版:儋州新闻|综合
   第A06版:中国/世界新闻|综合
   第A07版:文化儋州
   第A08版:专页
强化政策理解与传播 提升封关运作宣传能力
儋州:打造舒适宜居“清凉城市”
海南LNG接收站实现生产线一键启停
普及健康知识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海口海关智慧监管新模式助力活猪畅行港澳
场桥远控多维激光防撞系统升级
休渔不休闲 “织”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