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盏白炽灯照亮了六罗村文化室旁的舞台。灯光下,舞台用简易幕布做背景,几条彩带作装饰,舞台一侧则拉起写有“文明乡风 良好家风 淳朴民风”的横幅标语,演出服装是村民们春节前办置的新衣服……热情高涨的村民欢歌笑语的闹“村晚”。
六罗村村民自编自导的乡村春晚自1986年开始,至今坚持了34个年头,这一消息通过央视荧屏的传播,让人们看到了海南乡村民俗文化的别样风情。六罗村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村晚”,满溢着农家风情、乡土记忆,让人对这台“村晚”和台上的“民星”印象深刻。透过“村晚”这个小舞台,人们看到的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迁,感受到的是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敲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擂鼓。
乡风文明摘“穷帽”
34年的自办“村晚”。从最初的村民自发组织,到现在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反响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大,连附近村子的村民也都成了晚会的粉丝。
六罗村“村晚”坚守了34年的背后,是六罗村农村面貌的变化和村民文化生活的丰富。邓少宏介绍,六罗村近年来变化很大,村中通了环村路,引了自来水,危房改造也全部完成,如今全村仅剩11户贫困户,将于2019年全部脱贫。
“仓廪实而知礼节”,色彩斑斓、别开生面的文艺盛宴,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六罗村“村晚”的活动和节目,由本村村民通过众筹方式,组织策划举办起来。外出乡贤、老的少的、妇孺齐上阵,歌舞小品、村规民约齐朗诵……节目一个接一个上演,村民一批接一批,用带着乡土味的节目诉说着村里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踏准了乡村振兴、文化小康的时代鼓点。
没有华丽的舞台和绚烂的灯光、也没有大牌明星和专业演员,却拥有最忠实的观众粉丝,所有节目都散发着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年味十足。说身边人、唱身边事,村民生活中的趣事、乐事以小品、歌舞的形式搬上了舞台,台上演得热闹非凡,台下看得兴致盎然,泥土芬芳扑面而来,一台“村晚”不仅唱出了农民新生活,也生发出了乡村文明的新气象。
如今,六罗村“春晚”已成了六罗村几代村民的文化印记,甚至成为当地隆重的民俗节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它已经成为凝聚村民感情、促进乡风文明、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载体,折射的是淳朴的内涵美。
34年“村晚”留乡愁
六罗村有100多户、500多人,村民的主要收入是割橡胶,因此外出打工的人很少。每年春节的时候,这里的村民都期待一场特别的春晚:从导演到演员,几乎全是村里人。2019年的春节,已经是六罗村的第34届春晚了。从年前开始,村民们就布置舞台、排练节目,准备大年初四的演出。
“晚会让大家觉得开心,不舍得放弃了,都会主动捐助,一起筹办晚会。”村民邓少宏说。
“举办‘村晚’的最初想法是一个初中生,他的想法获得了全村人的支持,并且坚持了34年。”村晚节目筹备人邓重英笑着说,六罗村里的第一届春晚是在1986年,50岁的邓伟忠是第一届春晚的策划者,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初中生。当时邓伟忠在市那大镇读初中,看到央视举办的春晚后,就回村找同龄人商议,也想在村里办个“村晚”。这个提议得到村里同龄人的支持。就这样,第一届村晚就在村里的一块空地上举行了,十个节目吸引了父老乡亲到场观看。
“当时没经费就到每家每户‘化缘’,两块、五块的筹措经费买道具和装饰品。村里一户家境较好,家里有台录音机,我们就在她家外面的院子举办了第一届‘村晚’。”六罗村“村晚”发起人之一的邓伟忠回忆说,第一届晚会的节目大多是即兴表演,村民唱唱山歌,拉拉二胡,跳跳迪斯科,一起狂欢。
有了第一届的热闹场景后,六罗村“村晚”便固定在每年的大年初四,至今从未中断。每年从学生放寒假开始,村民就开始张罗晚会节目。整台晚会从整体统筹、节目编排、导演、音响、舞美、化妆,甚至主持人,都由本村人担任。
没想到一届接着一届就举办了34年。邓伟忠回忆,有一年村里停电,村民们就举着火把照明,整个场面也很火热。此后六罗村的春晚坚持办了一年又一年……
文化建设促发展
六罗村的第一届“村晚”是在窄小的农家大院里举办的,花了200多元,都是村里你一家我一家凑的。随后,村民自己设计、出工出力,盖起了两层的茅草春晚舞台。为了搭建这个茅草舞台,大家到处想办法。到临近的村子去讨竹子,到几十公里之外割茅草。2010年,村民们筹钱建起了水泥舞台,灯光、音响等条件都变好了。从第一次在农家院办春晚,到现在的大舞台,村民们办春晚的热情延续了34年。从空地到水泥地到现在的大舞台,“村晚”已经成为全村人的文化娱乐大餐,六罗村“村晚”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大。
这台草根春晚从早先的自发组织到现在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既让当地人见证了乡村生活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承载了一代人的浓浓乡愁,同时也展现了儋州深厚的民俗文化。
该村村干部庞国宁告诉记者:“镇委镇政府已经决定,今年还将对六罗村舞台进行改造,同时硬化村内部分村道,安装路灯、污水处理设施。同时,依托美万湿地公园,将该村打造成美丽乡村。”
“村晚”舞台虽小,却让人们看到了背后当地乡村振兴的大戏,海南目前正在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振兴的不仅是物质经济,更是乡亲们的精气神,要美起来的不仅是村容村貌,更是民风民俗,精神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六罗村“村晚”成了周边十里八乡的文化品牌。如今的六罗村,在政府的支持下,盖起了文化室,建起了舞台,村里的舞蹈队还经常到附近演出,让群众农闲时间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交往多了,矛盾少了,关系越来越和谐。